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是高等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機電學院緊扣學校“125開放促進”計劃部署,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主動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與西安吉利汽車深度攜手,共建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創新班“星越班”,以校企協同為核心,探索具有產業適配性的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新模式,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為智能制造領域培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政策引路,筑牢校企合作基石。學校始終將產教融合作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圍繞教育部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要求,出臺涵蓋資源統籌、師資保障、學生培養等方面的系列支持政策,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黃劍鋒校長明確提出“深度融合學校科技優勢與企業市場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合作方向,為校企協同育人指明路徑。機電工程學院積極響應校級部署,將產教融合納入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總體規劃,從頂層設計層面明確”星越班”建設目標與實施路徑,為后續合作落地筑牢政策根基。

實習搭橋,開啟校企協同序幕。學生生產實習成為“星越班”合作的重要起點。今年5月,機電工程學院物流工程、機器人工程專業學生赴西安吉利汽車開展生產實習,期間展現出的扎實理論功底與務實工作作風,獲得企業高度認可。這一契機吸引西安吉利汽車智能制造團隊專程蒞臨學院,與智能制造工程教研室開展“智能制造前沿技術與相關課題”專題交流,雙方就產業技術需求、人才培養方向等話題深入探討,為校企進一步合作搭建起溝通橋梁,也讓“共建創新班”的合作思路逐漸清晰。

師資攻堅,深化校企合作共識。實習過程中,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的銜接問題逐漸顯現,卻也成為合作升級的突破口。針對西安吉利汽車反饋的生產技術難題,學院迅速組建由智能制造工程、機器人工程領域骨干教師構成的攻關團隊,深入企業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服務。教師團隊將企業實際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在設備優化、流程改進等方面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既助力企業提升生產效率,又為教學改革積累了鮮活案例。這種“帶著問題進企業、帶著成果回課堂”的互動模式,讓企業充分認可學校的科研實力與育人誠意,為“星越班”的正式籌建掃清障礙。

協同發力,推動班級落地運行。機電學院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星越班”建設,多輪次奔赴企業推進合作細節。喬明哲書記、景馬良副書記等前往西安吉利汽車制造基地,參觀先進生產線及黑燈工廠,出席學院科研團隊調研攻關總結匯報,并與西安吉利汽車總經理李華強圍繞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養標準等關鍵問題達成共識;教學院長何乃如、智能制造工程教研室劉利軍及韓昉多次實地考察企業生產運營與人才需求,與企業人才經營部部長梁娟圍繞人才合作開展深度磋商,確保合作從意向穩步走向落地。

9月26日,“星越班”選拔宣講會在學校順利舉行,學院與西安吉利汽車相關領導及智能制造工程專業24級全體師生共同參與,詳細解讀班級培養模式與發展前景;10月17日,在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創新聯合體成立大會上,西安吉利汽車人才經營部部長梁娟與陜西科技大學教務處處長李劍共同為“星越班”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揭牌,標志著班級正式投入運行。
“星越班”采用校企協同的培養模式: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將吉利汽車智能制造前沿技術與生產案例融入課程體系;實行“雙導師制”,校內導師負責理論教學,企業導師承擔實踐指導,真正實現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的轉變,為學生搭建“學習-實踐-就業”一體化成長平臺。
作為機電學院深化產教融合的生動實踐,“星越班”通過校企共建模式,為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提供了新范式。未來,學院將持續優化協同育人機制,推動“星越班”建設提質增效,為區域智能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輸送更多優質人才,助力高等教育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核稿:何乃如 編輯:趙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