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至4日,由陜西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機電工程學院(智能制造與機器人工程學院)與高端自動機械與智能微機電系統陜西省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聯合主辦的“The 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icro-Systems and Materials”在至博會議室B204成功舉辦。多位國際頂尖學者應邀蒞臨,為我校師生呈現了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盛宴。會議開幕式由名譽主席蔣莊德院士致開幕辭。陜西科技大學副校長費貴強出席會議并介紹學校國際化發展概況。


本屆研討會聚焦微系統與材料領域國際前沿,德國埃爾朗根大學Dieter H.H. Hoffmann教授分享了聚變能源研究新突破,新加坡制造技術研究院單學傳教授展示了先進制造技術產業化應用,東京大學Toshihiro Itoh教授介紹了智能生物醫學創新方案,國家納米技術創新中心Ali Imran博士探討了智能傳感技術發展,京都大學Toshiyuki Tsuchiya教授展望了智能微系統未來,日本筑波大學Hisashi Narimatsu教授闡述了糖生物學醫療應用前景。

會后,與會外國專家還應邀赴機電工程學院實驗室進行實地考察與現場交流,并與高端自動機械與微機電系統陜西省引智基地的骨干教師舉行了專題座談。
本次系列學術活動以“微系統與材料”為核心,系統呈現了國際前沿的科研動態與技術突破。本次研討會通過搭建高水平的國際學術對話平臺,有效促進了我校在微系統與材料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推動學科建設和科研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新聞小貼士:
Dieter H.H. Hoffmann教授是國際公認的杰出物理學家,以其在高能量密度物理、慣性約束聚變及天體粒子物理領域的開創性研究而聞名。他于德國獲得核物理博士學位,長期致力于等離子體物理與重離子束驅動聚變的前沿探索。他曾長期擔任德國GSI亥姆霍茲重離子研究中心的核心研究員及理事會成員,并在埃爾朗根大學與達姆施塔特理工大學擔任教職。自2015年起,他受聘為西安交通大學杰出教授,積極推動中德科研合作。其研究體系涵蓋重離子聚變、高能量密度物質特性、束流-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等方向,在慣性約束聚變能源領域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離子束驅動方案。
單學傳教授本科畢業于天津大學,隨后獲日本仙臺東北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他曾任職于東京奧林巴斯公司,擔任研發工程師,致力于醫用內窺鏡微傳感器開發。后加入新加坡制造技術研究院(SIMTech-A*STAR),歷任研究員、首席科學家,現任聯合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單教授在領導新加坡制造技術研究院重大科研項目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主持領域涵蓋微機電系統與印刷電子技術,并與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日本東北大學、瑞士納沙泰爾大學、波蘭華沙大學等國際知名研發機構保持長期戰略合作。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微系統設計與制備、MEMS器件、大面積納米壓印與微浮雕技術,以及柔性印刷電子器件的卷對卷制造工藝。
Toshihiro Itoh 教授分別于1988年、1990年和1994年在日本東京大學獲得工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4年至2007年,他在東京大學歷任助理教授、講師和副教授。2007年至2015年,擔任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研究中心團隊負責人兼副主任。2015年起任東京大學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機電系統與環境監測系統。
Ali Imran博士現任廣州國家納米技術創新中心研發總監,是國際公認的石墨烯智能傳感器領域先驅。他的研究融合納米技術、MEMS與人工智能,通過新一代生物電子系統復現人類感知功能。Ali Imran博士與中國、韓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的頂尖高校及研究機構保持著密切合作,持續擴大其研究的全球影響力。他已發表50余篇學術論文,獲得17項專利并出版專著1部,研究成果累計被引用800余次。其多項重要成果發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Materials Today Nano》《Applied Physics Letters》《Small》及《Journal of Semiconductor Physics》等權威期刊。
Toshiyuki Tsuchiya 教授于1993年獲日本東京大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日本名古屋大學博士學位。1993年至2004年任職于豐田中央研發實驗室。2004年加入京都大學機械工程系,現任該校微工程系教授,并兼任京都大學納米技術中心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硅微加工技術、MEMS應用、微材料力學性能評估及MEMS器件可靠性研究。Toshiyuki Tsuchiya 教授長期活躍于MEMS與微系統領域的國際學術會議,曾共同主持2013年在臺北舉辦的IEEE MEMS國際會議。現任《IEEE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及《Micro & Nano Letters》編委。其研制的“薄膜拉伸測試儀”于1998年榮獲R&D 100大獎,2012年獲國際電工委員會授予IEC 1906獎。
Hisashi Narimatsu 教授曾任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綜合科學研究科教授、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糖生物學、免疫學、感染性疾病及腫瘤學領域。他的核心研究成果與重大突破在于成功開發了基于聚糖的診斷生物標志物,其中尤為突出的是主導研制出肝臟纖維化診斷標志物。其學術貢獻榮獲多項權威獎項,包括日本經濟產業大臣獎、日經BP技術獎。
(核稿:李晨 編輯:趙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