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務處深入貫徹落實學校第三次黨代會和七屆四次“雙代會”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作出的重要部署,扎實開展本科教育教學思想大討論。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工作機制,扎實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面對高水平省屬高校當前本科教育教學困惑,學校積極探索適合我校學術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并行機制。采取“一校兩型”的策略,明確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相關專業和優勢學科強相關優勢專業,開展學術型人才培養,其他專業側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發展路徑。使人才培養更加精準地對接社會需求與學校實際。
明確培養方向,凝聚育人共識。學校錨定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扣審核評估導向,結合專業特色與學科優勢,系統推進專業分類工作。通過分析招生就業數據、研判學科資源配置,開展行業調研和校內外專家論證,學校將專業劃分為學術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兩類。在本科教育教學思想大討論期間,各學院(部)、職能部門以專題報告、分組研討等多種形式為載體,引導廣大教師聚焦兩類人才的培養規律、評價標準與實現路徑展開深度研討,為分類培養體系落地凝聚共識。截至目前,全校72個在校生專業已完成分類,其中學術型專業34個、應用型專業38個,分類培養格局初步形成。
優化培養體系,突出分類內核。學校圍繞專業類型定位,系統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學術型專業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修訂工作強調“厚基礎、重創新、促交叉”。課程體系強化理論基礎與前沿追蹤,突出科研訓練與思辨能力培養,著力推動科教融匯,將優質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鼓勵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應用型專業聚焦高水平實踐能力培養,修訂工作突出“強實踐、重融合、能勝任”。課程設計更加注重與行業標準、產業需求對接,加大實驗、實訓、實習比重,積極引入項目式學習、案例教學等模式,強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深化課程建設,開發特色模塊。學校以分類培養為核心導向,大力推進課程內涵升級。各專業聚焦學術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重點開發模塊化、項目化課程,并積極布局前沿交叉課程,推動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需求深度適配。截至目前,學校已確定68個產教融合課程建設項目、77個科教融匯課程建設項目及37個學科交叉課程建設項目。通過“項目驅動”,一批兼具創新性與實踐性的示范性課程及教學案例成功落地,不僅豐富了課程供給,更從學術創新能力培養、行業實踐能力提升兩方面形成支撐。
優化協同育人機制,搭建育人平臺。學校以機制創新為突破口,著力打通產學研用協同育人鏈條。一方面,出臺《進一步加強科教融匯協同育人工作的實施意見》,推動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實現科研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修訂《校外實踐基地建設與管理辦法》《本科實習教學管理規定》等文件,為校企合作規范化、實踐教學常態化提供制度保障。學校加速推進優質育人載體落地,新建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47個,其中與科研院所共建24個,已累計派出1000余名學生深入科研一線參與實踐,推動協同育人從“形式合作”向“實體運行”跨越。
創新育人模式,打造特色品牌。學校加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推進13個微專業建設,探索“傳統專業+X”復合模式改革。構建“課程教學-項目實踐-產業應用”一體化課程體系,推動企業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教改班教學各個環節。數學學院“數據要素與標注班”、電智學院“鴻蒙班”、經管學院“斐凡班”“美林數據班”等14個產教融合教改班規?;七M,企業累計投入人才培養經費約3000萬元,標志著校企協同已進入深度融合、共育英才的新階段。
學校“一校兩型”分類培養體系建設,以清晰化的分類培養要素為核心支撐,以深層次的科教融合、產教融匯為關鍵抓手,著力構建學術素養與應用能力并重、辦學特色鮮明、各類資源協同發展的本科教育新格局,既為學校在新時期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也為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核稿:李劍 編輯:趙誠)